厦门网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记者 单志强 通讯员 陈雅芳)
春回大地农事忙。眼下,正是福安市甘棠镇茶苗出圃季,茶苗基地内,茶农们娴熟地起苗、打包;乡土人才汤锦堂忙着对接客户,装车、出货。“今年茶苗市场好,大家干劲很足。”汤锦堂说。
(相关资料图)
福安市持续探索乡土人才培养和管理模式,通过一线摸索,从乡镇中选拔一批种植大户、种养能手,纳入“2+N”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库,并整合各类资源,为乡土人才定制培训菜单、提供创业资金扶持,组建起一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乡土人才队伍,培育特色农业“领头人”,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农户:跟着他们干,放心
正月初七起,汤锦堂就忙着为客户运输茶苗。“现在平均每天往外运一车茶苗,这些订单年前就谈好了,销售额累计超过200万元。”汤锦堂说。
甘棠镇是全国民间最大的茶苗无性系繁殖基地,年出圃茶苗8亿多株,占全国市场份额超四成。但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尚未普及,茶苗电商销售市场也未完全打开。
刚过而立之年的汤锦堂,是湄洋村家喻户晓的茶苗种植能手和销售人才。2015年,汤锦堂返乡创办福安市勇泉种植专业合作社。这几年,他通过培育良种茶苗、开拓线上销路,为当地种植户提供茶苗培育、管理、销售一条龙服务,带动临近村130多位茶苗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多元。
种植户潘长庚是一位受益者。每年茶苗选种时,培育哪些品种都是他最头疼的问题。“我们没有做市场调查,往往是其他村民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感觉这样风险小。新品种虽好,但管护、施肥方法不一样,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解决。”潘长庚道出了大部分茶苗种植户的担忧。后来,他加入福安市勇泉种植专业合作社,顾虑打消了。“他们有种植技术、销售渠道,跟着他们种,放心。”目前,他将自己的5亩茶苗圃流转到合作社,又受雇扦插、起苗,除了分红,一年还能多赚6万多元。
记者在汤锦堂的茶苗种植基地看到,一块区域被单独划分出来培育新品种。“这是福建农林大学、中茶所在我们这里试种的新品种,试种成功后,就可以大面积推广。”汤锦堂说,合作社与福建农林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为茶苗种植提供智力支持。此外,在维持线下销售渠道的同时,合作社积极拓展抖音等线上销售平台,目前年出圃茶苗5300多万株,产品远销西藏、贵州、四川等地。
从自己干到带着一群人一起干,乡土人才带富能力日益凸显。“乡土人才成长于经营一线,实践经验接地气、易推广,带动能力强。”福安市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廖长说。
去年,福安市设立“2+N”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库,按照不同农业领域、不同专业特长,将乡土人才分为茶产业、葡萄产业、水产品养殖等9大类29个细项,由主管部门对相应领域乡土人才进行入库资质审核,细化梳理乡土人才信息。
乡土人才:精准性服务,安心
乡土人才大多自发成长、缺乏系统性培养,存在技能提升空间不足、产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如何发挥“2+N”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库作用,更好统筹资源、服务乡土人才?
福安市建立“一对一”帮扶模式,组织专家、科技特派员到田间地头开展技能培训;对乡土人才在创业贷款、土地流转、农业补贴等方面予以资金扶持。
雨水时节,由福安市委组织部联合茶产业发展中心、人社局举办的“人才讲坛进一线”活动在甘棠镇观里村举行。如何提高茶苗远距离运输成活率、如何搭建茶苗线上线下销售网、茶苗在极端天气下如何做好防护措施……乡土人才将茶苗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一一道出,与会专家把脉出方,并到茶苗圃实地指导。
甘棠镇茶苗种植主要以传统的大田繁育模式为主,随着时间推移,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去年,在‘人才讲坛进一线’活动上,我提出茶苗圃土壤肥力下降的问题,很快茶产业中心就安排专家对我家的茶苗圃进行土壤肥力测试,建议建立‘旱水轮作’‘茶草轮作’等轮作休耕制度,精准性服务让我们种植茶苗更安心。”作为受益者之一,乡土人才温寿生对这样的一对一指导连连称赞,今年,他打算按照专家的建议,通过对春季出茶苗的田块进行“旱水轮作”、种植优质高产晚稻新品种等方式,保持土壤肥力。
“为确保专家的建议能落到实处,我们今年先在部分种植户茶苗圃试验轮作休耕制度,并在关键节点上邀请专家指导加强病虫防治、配方施肥,确保旱作、水作丰收。”福建初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成进说。
“以茶苗产业为例,一些基地缺少电商销售人才,‘2+N’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库有收录此类乡土人才,我们就可以在两者之间‘搭建桥梁’,通过在企业设立乡土人才联络点,实现企业发展与乡土人才培养同频共振。”福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炳斌表示,福安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激励保障机制,定期开展“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等评选活动,让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