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你在社区中是什么角色?”“你能为社区做些什么呢?”下午4点,华师大一附中的近30名学生聚在一起,上了一堂特殊的开放式研讨课。它究竟特殊在哪儿呢?
原来,这不是学校的常规课程,而是围绕“社区治理”这一主题开展的一场“头脑风暴”;参加讨论的同学也并非同一个班级,但都来自学校所在的瑞虹社区;站在教室大屏幕前的,亦非学校老师,而是瑞虹社区范围内瑞鑫居民区的党总支书记吕岩。
课堂上,吕岩从瑞虹社区的“前世今生”,讲到“环瑞虹美好家园”的建设愿景,再讲到社区治理的“瓶颈”困境,用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同学们思考自己在家园建设中的角色、责任、义务。
“社区的文化、观念及道德氛围对青少年有着深刻的影响。”吕岩认为,社区是道德观念和文化习俗的聚集地,有非常重要的“隐性德育”作用,把“社区治理”这一课题带进校园,目的是更好地让课堂德育教育与社会治理实践相融合。“后期,我们还会和校方一起设计相关课题,引导同学们主动发现社区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这一点也得到了校方的认可。“这其实是学校德育教育和社区治理一体化的‘双向奔赴’。”华师大一附中学生处主任、思政课教师陈明青告诉记者,德育教育本身就包含了爱家庭、爱社区、爱祖国等内容,高中学生的课程中也包含了社会调查任务。“由社区工作者现身说法,分享他们日常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感,包括工作中的辛苦和无奈等,这些都是极其生动鲜活的思政课以及德育教育素材。而像今天提到的楼道堆物等问题,都是同学们后续可以深入研究的课题,从而形成知行合一的闭环式教研。”
邓靖澍:“这种开放式的讨论教学方式,我感觉很新颖。”
赵文卿:“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对社区承担起更多责任。”
不少同学第一次接触这种授课形式,也开始对身边的社区重新审视。而对吕岩而言,此次为高中学生度身打造的开放式互动交流课程,是激发社区治理新动能的初步尝试:“我们会持续加强社区治理与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机联系,提升青少年的社区道德观念和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并通过‘小手牵大手’,稳步推进道德价值观的传递,鼓励更多社区居民自主自觉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从而实现多元化的共建共治共享。”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