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潘尚光
陇上河州是用黄河之名唯一称州的地方。其境以现在的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为中心,东南西北均有延伸,青海民和县以东的农业区也常在辖地之中,是一块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神奇宝地。临夏是中国两大类型花儿——“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又称洮岷花儿)的发祥地和主要传播地。花儿在中国民歌和世界民歌中独树一帜,被誉为“大西北之魂”,是我国多个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2004年10月19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三省临夏州为“中国花儿之乡”。2009年9月,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甘肃花儿”与我国其他21项非遗项目一同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成为我省第一个世界级“非遗”项目。这不仅是我们临夏人、甘肃人的骄傲,也是花儿文化圈各族人民的荣耀。但花儿申遗成功了,可是不少人对花儿名称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模糊的现象,有些人认为“河州花儿”是临夏花儿,也有一些认为“河州花儿”是河湟花儿,特别是一些外地学者和外国学者对这些认识比较模糊。“河州花儿”究竟是临夏花儿,还是河湟花儿呢?人们众说纷纭。因此,本文拟从花儿的流布、语言、曲令特点三个方面对“河州花儿”的名称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和分析,就教于万家。
一、花儿的流布
花儿,也叫“少年”,是产生和流传在甘、青、宁、新四省区的一种以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山歌,是这些地区的回、汉、撒拉、东乡、保安、土、藏、裕固、蒙等族人民用汉语歌唱、其格律和歌唱方式都相当独特的一种民歌。因其流布地域、音乐特点和歌词格律的不同,分为“河州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种类型(六盘山花儿也称“关陇花儿”“山花儿”)。其中,“河州花儿”普遍流传在甘、青、宁、新四省区,“六盘山花儿”流传于甘肃、宁夏交界处的六盘山地区,“洮岷花儿”主要流传在临潭县、康乐县的莲花山、岷县的二郎山一带。“洮岷花儿”为甘肃独有。花儿这个名称,在青海地区叫“少年”的多些,而在甘肃的多数花儿流行区则习惯叫花儿。那么如何称呼花儿的这三种类型呢?1940年,时任甘肃《民国日报》记者的榆中人张亚雄,在重庆由青年书店出版了研究花儿的专著《花儿集》。他的《花儿集》中就有花儿可分为“河州型”和“洮岷型”(原文作“派”)两大类型的意见。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花儿文化的重视和专家、学者对花儿研究的深入,提出了花儿可分“河州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三种类型的主张。对花儿三种类型的称呼意见,近年来颇有争论,未能取得一致看法。与类型称呼意见密切相关的,是对花儿”发源地问题的争论。有些看来,只要发源地问题弄清楚了,用发源地代表该类型花儿,是顺理成章的事。在讨论涉及家乡风情的问题中带上某些乡土意识,流露一些乡土感情,也无可厚非。但是,在科学研究领域里,为了求得真理,我们应当抑制这种感情。本文对三种类型花儿名称的意见是这样的。
以上三种称呼意见,对“洮岷花儿”“六盘山花儿”的称呼与名称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因为“洮岷花儿”主要流传在临潭县、康乐县的莲花山、岷县的二郎山一带,临潭古称洮州,岷县古称岷州,莲花山过去也属临潭管辖,又因为莲花山和二郎山为两个中心的花儿都有相同曲调“阿欧怜儿”和“两怜儿”,用洮岷来做这种类型花儿的名称是符合实际的;“六盘山花儿”主要流传在甘肃、宁夏交界处的六盘山地区,它的句式、音调和唱法也完全不同于“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用六盘山来作这种类型花儿的名称是符合实际的。分歧在于对另一类型花儿究竟称作“河湟花儿”,还是“河州花儿”更恰当呢?
这种类型花儿的流传地区是比较广的,它包括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各省区的不少地方,涉及几十个县,要单从流传范围上把所有流传地区全概括进去,是十分困难的事。就拿“河湟花儿”这个称呼说,也并不合适。据主张采用这种称呼的研究者解释,河指黄河流域,湟指湟水流域,“河湟花儿”大体上可以概括甘、青、宁各地流行的这一类型花儿。让我们来分析研究一下这个说法。湟水流域自然可以把青海东北部一部分流行花儿的地区包括进去,但黄河流域这一概念所包括的区域无疑太宽泛了。如果说,由于地理位置较近,甘肃大夏河流域可以划到黄河流域的圈子里去,那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海原、固原等地区,恐怕就很难算作上述解释的河湟地区;至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似乎同这种解释的河湟更沾不上边。何况,河湟是一个有具体所指区域的概念,这个概念最早见于汉代,作为地域名称则大约出现于唐代,经过元、明诸代,人们对它所代表的具体地域逐渐明确,一般认为它主要指黄河与湟水交汇以及两河上游流域(参见商务印书馆民国22年出版的《辞源》河湟条),即今青海省东部地区。这样说来,“河湟花儿”这个称呼好像是青海花儿的同义语。如果把“河州花儿”称作“河湟花儿”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花儿最先是在较小的范围里产生和流传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流布到今天花儿的传唱地区,即甘、青、宁、新的一些地方。而这种把花儿从核心流传区传向四面八方的工作,主要是由花儿的创造者和传唱者们来完成的。河州地处丝绸之路南通,是历史上的“唐蕃古道”和“茶马互市”的重镇。这里的脚户哥、筏子手、出门人和放牧人都擅长花儿歌唱。“河州花儿”的向外传播,无非通过“进来拿”和“送出去”两种途径。所谓“进来拿”,是指河州之外的人到河州来,将学得花儿带出去。这主要得益于明代以来的茶马互市交易。明代初年,政府在这里设“茶马司”,专门负责官营的以茶交换马匹的事宜。这种经济的交往密切了甘、青一带各族人民的关系,而“河州花儿”也随着这种关系被带出,流往其他地区。所谓“送出去”,则是指古河州地区花儿创造者——回、撒拉、东乡族人民通过外出流动,把花儿传往其他地区。河州地区的回、撒拉、东乡族人民在经济生活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经商的习惯;二是从事筏子水上运输和赶脚陆上运输的较多。回、撒拉、东乡族人民绝大多数居住在古河州(即西起青海循化东至甘肃东乡一带)的贫困山区,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耕地缺少,气候干旱;当地虽有众多河流,但其水利资源长期未能开发利用。因此,回、撒拉、东乡族人民除农业生产外,大都又从事副业生产。他们的主要传统副业是充当筏客、脚户,运送货物。当时在甘肃全境以及陕西、四川、青海等地,均有东乡脚户的踪迹,他们能吃苦,善走山路,诚实可靠,在运输业中,颇负盛名。花儿中所唱:“一对的尕犏牛驮面里,东乡山阿门者上里,一天把你常见里,一晚夕阿门者亮里。”因此,古河州的回族、撒拉、东乡族人民基于经济贫困的原因四处奔走谋生,把最早“河州花儿”的乡音带出了家乡,传播到了西部五省区,并孕育创造出了千万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河州花儿”。 (未完待续)
编辑:海霞责任编辑:孔令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