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C114讯 5月30日消息(南山)在日前举办的“2023年中国电子测试与测量技术高校生态峰会”上,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副院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实验仪器分会理事,北京市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李希胜教授发表主题演讲,畅谈了仪器仪表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李希胜指出,电子测试与测量仪器,是衡量最终产品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子”,是工业转型升级和科研领域的重要工具。行业因涉及多学科交叉,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且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例如,诺贝尔物理学奖中的68.4%,诺贝尔化学奖中的74.6%的成果,都是借助先进的科学仪器完成的。
目前全球仪器行业集中度较高,美国的赛默飞世尔和丹纳赫占据了多数份额。国内厂商的规模相对较小。数据显示,赛默飞世尔和丹纳赫2021年营收分别为392.1亿美元、294.5亿美元,美国、德国、日本三国几乎垄断了仪器仪表市场,中国厂商无一进入Top20。
与此同时,美国一直执行对中国的科研仪器限制政策。截止2020年12月,共有1898款科学仪器在美国的限制出口清单上,涉及12大类上百种仪器仪表,包括最为知名的光刻设备。
科学仪器是学科研究与生产的重要工具,是产业升级必须解决的关键一环。李希胜认为,要解决“卡脖子”困境,中国科研仪器必须走上自主可控的发展道路。目前中国高端仪器的对外依存度高达70%,与芯片、石油并列前三。同时,国产化是我国长期重要的国家战略,在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国产仪器仪表技术创新的意义凸显。
无论是从国家战略,还是部门政策,已经给予科学仪器行业积极支持。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披露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022年全国共有81个项目入选,总金额10.53亿元。
从产业规模来看,我国科研仪器行业2022年市场规模为362亿元,预计到2025年增长至418亿元。市场需求稳健而行业基础较为薄弱,政策鼓励下有望加快发展进程,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关键词: